帮助中心 service
华鼎收藏提醒您: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由华鼎收藏整理发布,不当之处可以联系客服咨询,可作修改删除处理。
收藏爱好者的七种收藏心理
文章发布日期:2017-07-18 总浏览次数:2847 次
一、兴趣心理
也可称好奇心理。可以说绝大多数收藏人的第一次收藏体验,都是由于好奇或趣味引起的。尽管有许多偶然性,但一旦有了兴趣,尝到甜头,就往往一发不可收拾。
第一次印象永不灭,第一次成功最难忘。若干年以后,当他们回想第一次收藏的经历,总会激动不已。有句名言说得好,兴趣就是老师。所以在兴趣心理的引诱下,许多收藏者往往无师自通,并且步步引向深入,直至难以自拔。
二、怀旧心理
有些老年收藏者开始收藏活动,并非目的性很明确,往往是出于怀旧。诸如爷爷的大烟斗,祖母的碧玉簪,老外婆的绣花鞋,父母亲那泛黄了的结婚证。见物思情,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将这些身边之物收藏起来,这不是简单的收藏,而是收藏了一份亲情,一段情缘。
又如对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物品的收藏,是对过去亲身经历的那段社会史的一种追忆和怀念。这种怀旧情结大多是收藏一些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三、保值(增值)心理
要说搞收藏完全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不客观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资家。
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是较房地产、股票有更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古往今来,古董商、古玩店都是利润丰厚的行业。在商品社会中,收藏人的收藏活动,大多受着保值、增值心理的支配,这是正常的,但也不是惟一的,构成收藏动机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多元的,但无论如何,保值、增值心理一般是收藏内驱力的中坚力量。
四、虚荣心理
社会上有少数人热衷于收藏,并且出手阔绰,其经济实力当然不弱,拍卖会上甚至买气如虹。他们往往是新生暴发户,汽车、别墅可能早已拥有,对他们来讲,缺少的不是钱,而往往是文化和品味,为跻身上层,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购买一些古瓷、古玉、名人字画甚至古青铜器。
这类人的收藏主要靠的是财力而不是眼力,藏品在其室内摆设,主要为了标榜身份或炫耀财富。就其品味而言,正宗收藏家们可能嗤之以鼻,但由于他们的加入,客观上拉动了藏品价值的上扬,对收藏界而言并非坏事。
五、求全心理
这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刚刚步入收藏领域的收藏者,觉得什么都有价值,什么都想收,贪多求全,摊子铺得很大,结果因财力、精力有限,不是中途退出,就是改弦更张,转为专题收藏。
但随后出现的,仍然脱不了求全心理。一方面在专项收藏上求全(其实也不容易),另一方面,在专题收藏的同时,看到其他有价值又很便宜的藏品,难免兼收并蓄,多多益善。收藏的乐趣每每令人朝思暮想,然而一旦如愿购得心仪的至宝后,下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遂又在心中酝酿成形。往往还是落入贪得无厌的魔窟。所以说,求全心理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六、养生心理
收藏队伍中有部分老知识分子(或称文人雅士)、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的收藏心理取向,主要在于养生。
他们视收藏为一种高雅的消闲活动,通过对藏品的欣赏,求得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如宋人赵希鹄所描绘的那样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容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掌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严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备用清福,孰有愈此者乎?
七、自我实现心理
这是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种心理需求中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许多成功的收藏家,他们的最终追求和实现,就是在自我实现心理驱使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最后走向成功的。他们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当中不乏著名的爱国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如张伯驹、夏衍、周培源等为了保护国家文物,省吃俭用,乃至倾家荡产,不计身家性命,藏护国宝,最终再无偿奉献国家。
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这种人生精神境界,堪称收藏家的楷模。还有一些著名收藏家,倾平生积蓄,在专题收藏中形成规模,不但开办展览,建立收藏馆、博物馆,变独乐为众乐,而且精心钻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交流学术,服务社会,嘉惠后人,在利他思想的引导下,最终卓然成家,达到了自我实现,圆了收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