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service

华鼎收藏提醒您: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由华鼎收藏整理发布,不当之处可以联系客服咨询,可作修改删除处理。

大名鼎鼎的珐琅彩原来不是中国发明的?

文章发布日期:2019-06-26 总浏览次数:4088 次
珐琅彩是在瓷胎上画珐琅,属于在清代皇室中最具特色的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到雍正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容华贵,珐琅这一彩料在瓷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出了皇家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彩的画法和制作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西洋制品渐渐涌入中国,珐琅便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并设厂研制,当时称之为洋瓷,宫中称其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大多有着西方的韵味,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也不稳定。到了康熙五十八年,有一位叫陈忠信的珐琅艺人进宫指导,他的风格主要是中国风,少有西方的特点。
珐琅彩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珐琅彩的俗称为“古月轩”,在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于是也认为瓷胎画珐琅也署“古月轩”,所以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但是正式名称应该是“瓷胎画珐琅”,是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这种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珐琅彩。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珐琅彩复兴尊

珐琅彩的创烧到底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呢?这与康熙喜爱画珐琅有关。康熙十九年时在紫禁城的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用来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并废除了海禁,所以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成为了贵重的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并进贡内廷。这些珐琅器以它们精致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使皇宫贵族和地方官员倍加喜爱,得知皇帝对这样的进口货也很感兴趣后,并且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项技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经过大约十年的时间成功烧制出了我国第一个金属胎画珐琅器;康熙五十五年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进入内廷参与指导造办处的珐琅器生产,呈现一副繁荣景象;康熙五十七年时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一名监造,能看出康熙对珐琅器生产的重视度;康熙五十八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到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造办处很快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的烧制技术,并烧制出一大批带有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还将这种技术移到瓷胎上,最终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大家现在所说的“珐琅彩”。


珐琅彩从西方传入了中国,这不仅说明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令人敬服,还表现了珐琅彩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就已经惊天动地了,作为当代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关商品

售前咨询热线
400-6999-316
售后咨询热线
13311548670